本报记者 田国垒
阅读提示
从2021年开始探索集中供冷模式到现在,济南的集中供冷版图正在快速扩展,不仅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还有利于二氧化碳减排,但目前集中供冷服务仅集中在商场、写字楼等建筑中,并未大规模普及到居民家中。
立秋后的山东济南,高温天气仍在持续。虽然室外热浪滚滚,但走进济南奥体西路的龙湖天街商场,立刻就能感受到一阵清凉。记者仔细观察发现,商场顶部的冷气出风口均匀分布,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墙面上的控制面板进行调节。
这个看似普通的供冷系统,实则蕴含着不一般的“高科技”——该商场的冷气并非来自传统空调,而是来自于几公里外的济南南部能源中心的集中供冷系统。
济南南部能源中心是由济南能源集团所属济南能源投资控股集团建设的占地三层、总建筑面积13425平方米的超级“中央空调”,为济南CBD片区的办公楼、酒店、商业综合体等大型公建提供稳定可靠的集中供暖和供冷服务。
相比集中供暖,外界对集中供冷这种新的供能方式还不了解。集中供冷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集中供冷服务距离走进千家万户还有多远?《工人日报》记者日前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关键在于管网中的水
“所谓集中供冷,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设置集中的制冷站,通过制出冷水或者冷气,将室内的热量转移,从而达到制冷的效果。”济南能源集团所属济南冷热联供有限公司都市阳台能源站运行班班长巩翰伟告诉记者,集中供冷也被称为区域供冷,它和集中供暖的原理有着相似之处,即通过水的温差来达到区域供冷的效果。
“集中供冷”的概念其实并不是这两年才出现的。早在2000年,我国就印发了《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鼓励各地区积极发展城市热水供应和集中供冷,扩大夏季制冷负荷,提高全年运行效率。
济南也在几年前就开始探索集中供冷模式。2021年6月,济南中央商务区南部能源站建成,正式为辖区内的商业和办公建筑用户供冷。深埋在地下20米深的供冷管道走廊,直径1.2米的管道透着凉意,管道内是约6℃的冷水,通过二次循环系统输送到各栋建筑。
值得一提的是,南部能源中心采用的创新技术使得集中供冷和供暖能够共用一套管网系统,从而节省了建设成本和空间资源。
在“制冷”与“制热”模式间切换的关键在于管网中的媒介——水。记者了解到,济南中央商务区南部能源站采用“冰蓄冷+水蓄热”结合的模式,配备大焓差热能充放机组,搭建跨季节蓄热蓄冷池群。
冬春季节,热能充放机组消耗低谷电,产生热水向外供热,同时制取冷水和冰浆储存在冷水池和蓄冰池;夏季用电高峰时,再利用冷水池和蓄冰池的冷资源。冷冻水进入换冷站,经过冷交换后,将7℃~9℃的冷冻水输送到每个末端风机盘管系统,用户可根据个人需求通过控制面板进行温度调节。
此外,济南市冷热联供有限公司还自主研发了冷热联供智慧能源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和AI算法动态调节供能需求,实现源端与末端的精准匹配和远程调控。
能效更高、碳排放更低
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政务服务中心,集中供冷系统让室内温度保持在24℃左右。与传统空调不同,集中供冷通过风盘水性质传输冷风,体感更为舒适自然。
记者从济南市冷热联供有限公司了解到,今年,济南从4月下旬开始集中供冷,一直持续到10月上旬,其间实现了24小时无间断供冷。
除了体感更为舒适,集中供冷还有哪些好处呢?
济南热力集团所属子公司山东和光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运营部主任赵彬介绍,“以前每栋楼都要自建制冷设备,现在统一配送,能耗降低一半。”
“利用济南的‘峰谷电价’政策,在济南夜间低价电力时蓄冰制冷,白天释放冷能,极大地提升了能源利用率,真正做到了‘把每一度电都用在刀刃上’。”赵彬说。目前,济南CBD项目每年可减少大约12万吨碳排放,相当于1万户家庭夏季一年空调制冷所产生的碳排放总量。
也就是说,由于集中供冷采用高效节能机组,既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降低了成本,还有利于二氧化碳减排。
相关数据显示,以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共200户的居民楼为例,以每天制冷10小时、供冷季92天来计算,如果采用家用空调,需要消耗18.4万千瓦时电量,而集中供冷仅需消耗10.7万千瓦时电量,节能率高达41.8%,年减碳量为4.49吨。在电费方面,集中供冷费用为家用空调的60%~70%。
“按照传统供冷方式,商业和办公建筑普遍采取自建中央空调供冷,每栋建筑都需要设置大面积的制冷机房,并在顶楼建设一组冷却塔。”济南市冷热联供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集中供冷采用的高效节能机组效率更高,既能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同时有利于二氧化碳减排。”
另外,冬天的时候,同一套管网则会“变身”成供暖管网。来自章丘电厂余热的110℃热水通过43.8公里管道直达CBD,为692万平方米建筑供暖,不仅节省了重复建设管道的成本,还盘活了电厂废弃余热资源。
居民小区能否集中供冷?
从2021年开始探索集中供冷模式到现在,济南的集中供冷版图正在快速扩展,总供冷面积达1000余万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集中供冷虽然好处多多,但目前仅集中在商场、写字楼等建筑中,并未大规模普及到居民家中。
“集中供冷供暖具有集约用地、错峰降容、高效节能、智能管控、避免重复投资等特点,目前比较适合在医院、学校、写字楼等高密度的区域推广应用。”济南市冷热联供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对于办公楼、商业综合体而言,采用集中供冷系统相较于自建空调设备可以显著减少机房和冷却塔的占地面积,节省建筑空调制冷的电增容费用,无需空调外挂机等附属设施。据实际运行数据分析显示,对于超过200米的高层建筑,集中供冷的建设及使用成本要低于楼宇单独空调机组的成本,而对于一般商业建筑,两者的成本相当。
济南市冷热联供有限公司工程师王志伟认为,集中供冷大规模普及到居民家中仍有难度。
在他看来,“集中供冷需要与小区住宅楼建设、办公楼建设同步配套,新建建筑需在设计中预留供冷系统,对于已建成的建筑,二次改建的费用相对高。此外,各家各户使用供冷的时间不一致,而且普通家庭用户的供冷时间相对较短,这也会导致系统使用效率较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济南能投集团正在升级南部能源中心的冰蓄冷系统,旨在利用夜间低谷电制造低温冷源,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响应错峰用电、削峰填谷的策略。在收费方面,为确保居民用户的用冷舒适度和经济性,将采用按面积收费或挂表计量按冷量收费两种方式,且定价标准将遵循不高于公建用户的原则,为居民在夏季提供稳定、经济的用冷服务。
优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